薩爾塔龍(屬名:Saltasaurus)又名索他龍,意為“薩爾塔省的蜥蜴”,是種蜥腳下目恐龍,生存于7500萬年前,晚白堊紀。
中文學名 薩爾塔龍
拉丁學名 saltasaurus
別 稱 索它龍
二名法 saltasaurus
界 動物界
門 脊索動物門
綱 蜥形綱
目 蜥臀目
亞 目 蜥腳形亞目
科 薩爾塔龍科
屬 薩爾塔龍屬
種 護甲薩爾塔龍(模式種)
分布區(qū)域 阿根廷
體 長 12米
食 物 植物
恐龍種類 蜥臀目·蜥腳類
物種學史
薩爾塔龍是由約瑟·波拿巴(José Bonaparte)與杰米·鮑威爾(Jaime E. Powell)在1980年首次敘述、命名,它們被估計身長為12米,而體重有7公噸。如同所有蜥腳類恐龍,薩爾塔龍也是草食性動物。烏拉圭也有發(fā)現(xiàn)部分化石。它們頸部結構顯示它們無法將頭部高抬過肩膀。薩爾塔龍屬僅有一個種護甲薩爾塔龍(S. loricatus)。強壯薩爾塔龍(S. robustus)不再認為是個獨立的種,而南方薩爾塔龍(S. australis)被認為是獨立的內烏肯龍屬。所發(fā)現(xiàn)的薩爾塔龍化石包含:脊椎、四肢骨頭、數(shù)個頜部骨頭、以及不同的骨甲。某些骨甲具有尖刺。薩爾塔龍的化石都發(fā)現(xiàn)于阿根廷的Lecho地層,該地屬于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到馬斯特里赫特階。薩爾塔龍的其他特征包含:每節(jié)頸椎都有一個骨質棘、髖帶多出一節(jié)脊椎骨、尾椎擁有互相交鎖球窩關節(jié)。曾有理論認為,它們可能以后肢站起,并將尾巴當作第三支柱,以接觸到較高的樹枝。
在白堊紀時期,北美洲的蜥腳類恐龍失去優(yōu)勢草食性恐龍地位,這個時期的北美洲優(yōu)勢草食性動物是鴨嘴龍類,例如艾德蒙頓龍。然而,澳大利亞與南美洲在當時是島嶼大陸,從未出現(xiàn)過鴨嘴龍類恐龍,而蜥腳類持續(xù)在南方大陸繼續(xù)它們的演化途徑。薩爾塔龍是高度演化的蜥腳類恐龍之一,它們生存于7,500萬到6,500萬年前。當1980年首次發(fā)現(xiàn)薩爾塔龍的化石時,古生物學家開始重新思考蜥腳類恐龍的定義,因為薩爾塔龍的確是種蜥腳類恐龍,但身上卻有骨板,直徑介于0.5到11厘米。在這之前,蜥腳類恐龍被認為以它們巨大的體型作為防御手段。之后,古生物學家們開始重新思考其他的蜥腳類恐龍可能也擁有骨板,例如:阿根廷的拉布拉達龍。薩爾塔龍的屬名有時會與三疊紀的跳龍(Saltopus)產生混淆,然而這兩個屬非常地不相似。在1997年,路易斯·齊亞比(Luis Chiappe)與他的團隊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Auca Mahuevo附近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大型的泰坦巨龍類蛋巢。這些小型恐龍蛋,長度約11到12厘米,內部有時化石化的胚胎,這些完整胚胎擁有皮膚痕跡,但無法顯示是否有任何真皮組織或是羽毛。這些恐龍蛋被認為屬于薩爾塔龍。這個遺跡很明顯地是數(shù)百只雌性個體挖掘洞穴,產下它們的蛋,并用泥土或植被覆蓋恐龍蛋。這顯示出它們是群居動物,它們可能就由群體行動以及骨板,來抵抗大型掠食者的攻擊,例如阿貝力龍類。
© 2018-2024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:蜀ICP備18023866號-1 技術支持:四川百信智創(chuàng)科技有限公司
川公網安備5103000200023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