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杯開打了,
恐龍也來了。在最近熱映的《侏羅紀世界2》里,作為全系列主打的暴龍再次擔當救場王,先是按預(yù)告片的劇本一口咬死食肉牛龍救出主角團,后面又兩次發(fā)揮重要作用,而且沒誤傷一個好人。
“侏羅紀”這個IP走到今天,暴龍已經(jīng)從大boss轉(zhuǎn)職成了吉祥物。在之前的電影里,它曾經(jīng)被迅猛龍群毆過、被棘龍咬過、被轉(zhuǎn)基因“暴虐龍”重傷過……根據(jù)官方設(shè)定,這一部里的暴龍與25年前的《侏羅紀公園1》里是同一只,如今已是30+的風燭殘年,卻依然威風不減。
而在現(xiàn)實中,暴龍作為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肉食恐龍,百余年來也屢遭挑戰(zhàn),至今仍是高坐史上最強食肉恐龍席位的王者。
成名百年的暴君
1902年,在美國蒙大拿州的荒野中,一支考察隊發(fā)現(xiàn)了一批肉食恐龍化石。雖然骨骼很不完整,但足以讓他們確信,這是一種大得出奇的肉食恐龍!
考察隊花了三年才把這些化石挖出來,運到了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。時任館長亨利·奧斯本給它取名為 “Tyrannosaurus rex”,意思是“暴君蜥蜴·王”,簡稱T-rex。按照我們平時只用屬名(拉丁文學名的前半部分)稱呼恐龍的習慣,中文叫“暴龍”比“霸王龍”更合適。
限于當時知識,專家們在給暴龍化石裝架展出時,怎么也擺不出一個既科學、又霸氣的pose。最后只好借鑒了之前的鴨嘴龍復(fù)原姿勢:像袋鼠一樣身體站直,尾巴拖到地上。
在20世紀初,人們知道的其他肉食恐龍只有異特龍、巨齒龍(現(xiàn)已重新命名為斑龍)等寥寥幾種,而且它們都比暴龍小。于是暴龍這種前所未聞的“大怪獸”,很快成了各種小說、漫畫和電影里的大Boss,在美國家喻戶曉。最出名的,是在1933年的《金剛》里跟金剛打了一架。
直到1970年之后,終于有一些古生物學家提出,暴龍的正確姿勢不是“袋鼠站”,而應(yīng)該是身體平伸、背部與地面平行、腦袋略向下垂,這才符合它們的骨骼結(jié)構(gòu)。到1993年《侏羅紀公園》上映時,古生物學界已經(jīng)普遍認為,暴龍不是又懶又肥的笨爬蟲,而是凌厲、熱血、甚至敏捷的超級掠食者!之后幾年里,美國又出土了一具最大、最完整的暴龍化石——身長12.8米、化石完整度達73?“蘇”,把暴龍的形象推向了巔峰。
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展出的“蘇”,它是迄今暴龍裝架化石里最大的,不過其性別還有爭論。
不過或許是盛極而衰,在暴龍的知名度達到頂峰、并逐漸展露真實本領(lǐng)的同時,又開始有一些文章說,它們已經(jīng)不是最強的肉食恐龍了……
挑戰(zhàn)者1號:棘龍
2001年的《侏羅紀公園3》,讓全世界的暴龍粉絲大跌眼鏡:前兩部里所向無敵的暴龍,居然被另一種更大、更猛的肉食恐龍干掉了!兇手就是長著“背帆”的棘龍。從此之后,棘龍的知名度、粉絲數(shù)量都扶搖直上。
2001年的《侏羅紀公園3》評分不高,但暴龍vs棘龍的情節(jié)讓人印象深刻。
其實棘龍的“資歷”很老,化石1912年就在埃及出土了,可惜毀于二戰(zhàn)轟炸。幸運的是,上世紀90年代以來,古生物學家又在北非陸續(xù)發(fā)現(xiàn)了新的棘龍化石,對它的還原度也越來越高。
按照21世紀初的復(fù)原,棘龍身長可達14~15米,頭長1.75米,體重9噸以上!比起暴龍的主流復(fù)原體型(身長不超過13米、體重7~8噸),棘龍的身板至少大出一號,搶過了“最大肉食恐龍”的寶座。個子大、腦袋大加上前肢也更大(暴龍小短手的爛?!乖S多恐龍愛好者相信,棘龍才是最強的肉食恐龍。
棘龍舊復(fù)原,它背上的“風帆”到底有什么用,至今還沒定論。
不過這種“斗獸”式的比較,著實挺無聊。且不說棘龍生活在早白堊世,暴龍生活在晚白堊世,年代足足差了5000多萬年,還是一個非洲一個北美,完全是關(guān)公戰(zhàn)秦瓊;又且不說每一種動物的體型、身體結(jié)構(gòu)和生活習性都是出于生存需要,“斗獸”毫無意義。
關(guān)鍵是古生物學家發(fā)現(xiàn),棘龍實在太特殊了,特殊到很難跟其他肉食恐龍比較——不論是嘴巴、牙齒的形狀,還是化石碳同位素測定的結(jié)果,都顯示棘龍主要在水里抓魚吃,而不是吃其他恐龍。另外,根據(jù)新發(fā)現(xiàn)的棘龍后腿完整化石,2015年的一篇論文認為,棘龍其實是個小短腿!按照新復(fù)原,它們不能像其他肉食恐龍一樣雙足行走,而是四條腿走路,大多數(shù)時候都泡在水里……
目前主流的棘龍新復(fù)原,站都站不起來,估計沒心情笑話人家小短手了。
目前看來,棘龍仍然是無可爭議的最大肉食恐龍,但同時也是個徹頭徹尾的水中漁夫。比起參與斗獸爭霸,棘龍的新復(fù)原向我們展示了恐龍演化的不可思議,我想這才是更有趣的。
挑戰(zhàn)者2號:鯊魚牙三劍客
棘龍不在陸上爭雄,不過在它生活的時間和地點,還有一個狠角色:鯊齒龍。和棘龍類似,鯊齒龍也是早期化石毀于二戰(zhàn)、20世紀末被重新發(fā)現(xiàn)和研究的。根據(jù)復(fù)原,鯊齒龍體長可超過13米,與暴龍相當,1.6米以上的頭骨長度也不輸暴龍。
這還沒完,在南美洲的阿根廷,1994年又發(fā)現(xiàn)了一種巨大的肉食恐龍——南方巨獸龍。它很快被宣傳成了“比暴龍大”的巨龍,根據(jù)不完整的化石,研究者估計其體長可超過14米、重8噸以上。南方巨獸龍的“后輩”、2006年定名的馬普龍也不可小視,其化石是一起出土的好幾個個體,其中最大的一個(只有少量殘破化石)估測至少有12.6米。
于是在2010年前后,大型肉食恐龍從暴龍一家獨大,變成了暴龍、棘龍、鯊齒龍、南方巨獸龍、馬普龍“五巨頭”的格局(體型接近的其實還有幾位候補,本文限于篇幅不作展開)。
棘龍自己下水玩去了,而另外三位都屬于“鯊齒龍科”成員,生活在早白堊世或晚白堊世(最晚的馬普龍也比暴龍早了2000萬年)。它們的主食都一樣,就是那些大塊頭、長脖子的蜥腳類恐龍;牙齒也類似,就是三角形、側(cè)扁、邊緣帶鋸齒的“鯊魚牙”。用這種牙齒,它們可以輕松從獵物身上撕下大塊大塊的肉,持續(xù)放血。
應(yīng)該說,這三位都是各自地盤上的頂級掠食者,放在整個恐龍時代也是數(shù)得著的巨頭。不過根據(jù)現(xiàn)有化石,這三位的平均體長、體重還是略遜于暴龍的,某些身體結(jié)構(gòu)也不如暴龍“先進”,后面細說。
挑戰(zhàn)者3號:“迅猛龍”
《侏羅紀公園》捧紅的最大明星,其實是以“迅猛龍”為代表的馳龍類。1995年NBA擴軍到加拿大,新成立的多倫多猛龍隊,就是球迷受電影影響,投票選了這種恐龍作隊名。
電影里的“迅猛龍”集速度、敏捷、智力、團隊配合于一身,還有無堅不摧的利爪,簡直就是完美的殺戮機器。然而很遺憾,它們也是電影里復(fù)原最“假”的一種恐龍。
《侏羅紀世界1》里的“迅猛龍”
羽毛問題自不必說,畢竟2000年以后人們才紛紛給小型肉食恐龍披上羽毛,老版電影不能苛求。最要命的是,電影里的“迅猛龍”用了蒙古恐龍“伶盜龍”的名字(迅猛龍是舊式翻譯),體型卻參照了北美的“恐爪龍”。原來,原著小說作者克萊頓看了一本科普書里的錯誤觀點,誤以為伶盜龍和恐爪龍是一種恐龍。
真實的伶盜龍,只有1.5~2米長、約15公斤重,對付人類都困難,更別說打暴龍了??肿垊t有3~3.5米長、約60~70公斤重,不過電影為了視覺效果,里面的“迅猛龍”比恐爪龍還大一號,全長超過4米。
“迅猛龍”在電影里的本領(lǐng),如今看來也嚴重夸大了。不論伶盜龍還是恐爪龍,它們都不具備超強的智力,至少不會比今天的烏鴉強;它們跑不到60~70公里的時速,腳上的利爪也難以刺穿大型恐龍的厚皮。
不僅如此,就連馳龍類集體生活、捕獵的過硬化石證據(jù),目前也沒找到,或許它們只是偶然湊到一起的烏合之眾……電影里那種銳不可當?shù)难该妄?,恐怕只能用“轉(zhuǎn)基因”來解釋了。(今年《侏羅紀世界2》的boss,干脆就換成了轉(zhuǎn)基因的“暴虐迅猛龍”)
王者依舊,你大爺還是你大爺
相比上面這些挑戰(zhàn)者,暴龍是無比幸運的。出道早,出鏡多,讓它在世界人民心中賺足了印象分;化石豐富,又是在科研發(fā)達的北美,使它成為所有恐龍里被研究最透徹的一種。更難得可貴的是,它居然經(jīng)受住了這么多的檢驗,越研究越發(fā)現(xiàn)它的彪悍。
首先,按照身體比例,暴龍是大型肉食恐龍里最強壯、肌肉最結(jié)實的,咬合力也最強。暴龍的頭骨寬大厚重,香蕉型的牙齒也十分結(jié)實,咬合力可達35000牛以上!大嘴這么給力,前肢其實已經(jīng)沒多大用處,退化成小短手很正常。至于運動能力,暴龍在成年之前是快跑好手,成年后雖然沉重了不少,但捕食同樣跑不快的三角龍、鴨嘴龍也夠用了。
與大部分肉食恐龍不同,暴龍的雙眼都有較大的正前方視野,像人一樣具有“雙目視覺”,有利于對獵物精確定位。根據(jù)對暴龍頭骨化石的掃描,古生物學家認為暴龍的嗅覺可能比視覺還要發(fā)達,智力也高于前輩們??梢哉f,暴龍從頭到腳、從外到內(nèi),身體硬件都極其精良,無愧于“暴君之王”的稱號。
其實暴龍出現(xiàn)在地球上的時候,恐龍王朝已經(jīng)只剩最后200萬年的時光了,而且已在之前的火山噴發(fā)事件中元氣大傷。但就在小行星撞擊的前夜,恐龍家族居然涌現(xiàn)出了這么一位彪悍的“末代皇帝”,迸發(fā)出了最后、最輝煌的樂章!
圖片下載